欢迎来到点点教育在线官网

登录  |  注册
关闭
  • 【70243】诗经系列(三大类37种作品:古籍•今出作品•研究作品)多版本.PDF格式.6.50G

    2024-01-24 下载349次
    商品原价:¥35.76
    优惠价:¥29.80

       【70243】诗经系列(三大类37种作品:古籍•今出作品•研究作品)多版本.PDF格式.6.50G

        资料目录(总35种)
        01、诗经•古籍(10种)
        毛诗品物图考.七卷.日.冈元凤纂辑.清光绪时期彩绘本.日本天明五年刊本.PDF格式.899MB
        毛诗振雅.六卷.明张元芳.魏浣初编撰.版筑居藏板.明天启四年朱墨套印本.1624年.PDF格式.191MB
        诗集传.20卷.圣旨.诗图.诗序.宋.朱熹撰.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PDF格式.2.54G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四卷.毛晋撰.明崇祯时期毛氏汲古阁刊津逮秘书本.PDF格式.267MB
        毛诗名物图说.9卷. 清徐鼎.辑.清乾隆36年刊.1771年.PDF格式.109MB
        毛诗振雅.六卷.明张元芳.魏浣初编撰.版筑居藏板.明天启四年朱墨套印本.1624年. PDF格式.191MB
        钦定四库全书本:毛诗讲义、旧五代史、庄子、楚辞章句 PDF格式.188MB
        诗传大全.二十卷.纲领.图.诗序辨说各一卷.明.胡广等奉敕辑.明永乐十三年内府刊本.PDF格式.842MB
        诗经.嘉靖31年跋.魁本大字校刊本.PDF格式.109MB
        诗经集传.八卷.宋.朱熹撰.明万历时期无锡吴氏翻刊吉澄本.PDF格式.309MB
        02、诗经•今出作品(13种16册)
        高本汉诗经注释(上册)瑞典.高本汉.中西书局2012.10.PDF格式.68.4MB
        高本汉诗经注释(下册)瑞典.高本汉.中西书局2012.10.PDF格式.63.6MB
        国风集说(上册)张树波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8.PDF格式.11.3MB
        国风集说(下册)张树波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8.PDF格式.9.48MB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PDF格式.12.9MB
        诗经全译(金启华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PDF格式.28.2MB
        诗经选译(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05.PDF格式.9.25MB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PDF格式.16.4MB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PDF格式.14.0MB
        诗经原始(二册)清.方玉润撰.中华书局1986.PDF格式.32.0MB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02.7.PDF格式.12.6MB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诗经选(余冠英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PDF格式.6.67MB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诗经注析(繁体竖版)程俊英等.中华书局.1991初版.1999重印.PDF格式.33.2MB
        中华经典藏书:诗经(王秀梅 译注)中华书局.2006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诗经(上)国风(刘毓庆 等译注).PDF格式.14.1MB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诗经(下)雅颂.PDF格式.15.2MB
        03、诗经•研究作品
       《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下册)刘毓庆等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PDF格式.27.5MB
       《诗经》的科学解读.胡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DF格式.18.9MB
       《诗经》原意研究(日)家井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1.PDF格式.42.2MB
       古典诗词漫话:闲坐说诗经(金性尧著)中华书局2004.PDF格式.7.64MB
       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刘毓庆著.中华书局2002.PDF格式.17.1MB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诗经》里的植物(深圳一石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PDF格式.31.2MB
       诗经漫话(程俊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PDF格式.11.1MB
       诗经研究论集(林庆彰编著)学生书局印行.1983.PDF格式.15.9MB
       诗经异文辑考(程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6.PDF格式.12.5MB
       诗经与周文化考论(张建军著)齐鲁书社2004.9.PDF格式.3.55MB
       诗经植物图鉴(潘富俊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PDF格式.38.7MB
       王筠“以俗证雅”论考(刘家忠、魏红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PDF格式.12.6MB
       先秦礼乐文化与《诗经》研究初探(孙世洋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2.PDF格式.5.64MB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马银琴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PDF格式.11.3MB

       《诗经》,又叫《诗》或《诗三百》,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讲述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主要内容: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诗经》共305篇,其中主要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
       “风”的本意是土风、风谣,因此《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雅》分《大雅》《小雅》。
       《大雅》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或者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等。
       《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存在有部分民歌,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
       《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载歌载舞”是宗庙乐歌的特点,因此《颂》共有40篇,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主要思想: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在诗中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或者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也描写了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反映了人民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代表性主要名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代表性典出成语:
        哀鸿遍野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小雅·鸿雁》
        爱莫能助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诗经·大雅·荡之什》
        白驹空谷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小雅·白驹》
        暴虎冯河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小旻》
        俾昼作夜
      “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大雅·荡》
        毕恭毕敬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小雅·小弁》
        不敢告劳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小雅·十月之交》
        价值与影响
        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其中也有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礼乐文化价值
        周代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文化。其中的礼,融汇了周代的思想与制度,乐则具有教化功能。《诗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表现了周代的这种礼乐文化,成了保存周礼有价值的文献之一。
        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五、节奏韵律和创作风格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诗经六艺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和赋、比、兴。从音乐的性质上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是周王朝统辖之内的各诸侯国的地方音乐,共分为十五国风;雅,即正声,也就是最雅正的音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下的地区的音乐,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种;颂,即祭祀乐歌,也就是周王朝及主要诸侯国祭祀先祖的音乐,又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等三种。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按照南宋大儒朱熹《诗集传》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相当于“记叙”这种表达方式;比,即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分为明喻和暗喻,还可包括“类比”这种论证手法;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是指托物起兴,是民歌最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注本:
        1、单疏本文字最佳,综合敦煌写卷及日藏宋本,保存孔颖达原貌的单疏本达全书87.5%。
        元代以后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释文注疏本”而言,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最差,元刻本、李元阳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单疏本。
        2、《诗集传》现存两部宋刻本,均不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8卷。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存台湾。明清刻本较多。《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传》20卷,尚可见原书面貌。通行的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3、《毛诗传笺通释》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学古堂初刻本,流传的已极少。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广雅书局翻刻了一次(后编入广雅书局丛书),对初刻版的错误(包扩引书的错误)有所订正,大致情形见于廖廷相的跋语。同年王先谦编印皇清经解读编收入此书,翻刻时也有所校正。《毛诗传笺通释》同有1929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4、《诗毛氏传疏》贬抑朱熹《诗集传》,笃信诗序。尊崇《毛传》,不满郑玄兼采“三家”诗说,专从文字、声韵、训诂、名物等方面阐发《毛诗》本义,颇多精当的见解,是清代研究毛诗的集大成著作。但书中对诗的文学意义则涉及不多。对于《毛传》错误,也曲为护,颇有因循墨守的缺陷。本书有道光二十七年陈氏原刊本,曾收入《皇清经解续编》,今通行有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5、《诗经选译》(增补本)是著名学者余冠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北京第1版,1960年2月北京第2版,1962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本书共选收余冠英译注的《诗经》作品64篇(“风”50篇,“雅”13篇,“颂”1篇),其中《株林》是新增加的,《防有雀巢》和《白华》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译》(1960年版),其余都是从《诗经选》(1979年版)再选出来。
        学术研究:
        中国“诗经学”的发展,从春秋彰始,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汉唐经学、宋元义理、清代考据。 
        先秦时期,春秋时三百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孔子创始儒家诗教。他的诗教理论,以及后来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方法论、荀子创立的儒家文学(学术文化)观,奠定了后世《诗经》研究的理论基础。
        汉朝时期,汉初《诗》成为“经”。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学内部发展为郑学王学之争、南学北学之争。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各有所师、各有所本的状况,不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歧异,而且也使国家在科举考试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唐朝时期,经学依然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师说多门”的情形显然与唐初统一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统一南北经义和学风,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统一的当务之急。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完成了汉学各派的统一,成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宋朝时期,宋人为解决后期封建社会的矛盾而改造儒学,兴起自由研究、注重实证的思辨学风,对汉学《诗经》之学提出批评和诠争,压倒了汉学。朱熹的《诗集传》是宋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它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宋人训诂、考据的研究成果,又初步地注意到《诗经》的文学特点,是《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元明时期,宋学的传承继续。《诗集传》在几百年中具有必须信从的权威地位,宋学末流僵化而空疏。到了明代后期,在《诗经》音韵学和名物考证上,才取得一些成绩。明人诗话中也有对《诗经》的文学研究。 
        清朝时期,清人提倡复兴汉学,是以复古为解放,要求脱离宋明理学的桎梏。清初疏释《诗经》的著作宋学汉学通学,经过斗争,汉学压倒宋学。乾嘉时期的政治高压,产生了以古文经学为本的考据学派,对《诗经》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进行了浩繁的考证。道咸以后的社会危机,又产生了今文学派,他们搜辑研究三家诗遗说,通过发挥微言大义,来宣传社会改良主义。新汉学内部又展开今文学与古文学的斗争。超出宋学、汉学以及清今文、清古文各派斗争之外的,还有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的独立思考派。 
        名家评书: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下载与使用帮助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学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学币
2、如果首次下载不成功,可再次下载,15天之内下载本站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费
3、如果浏览器启用了拦截弹出窗口,此功能有可能造成下载失败,请临时关闭拦截
4、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再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学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学币
2、如果首次下载不成功,可再次下载,15天之内下载本站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费
3、如果浏览器启用了拦截弹出窗口,此功能有可能造成下载失败,请临时关闭拦截
4、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再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展开

购物车

个人中心